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安全 > 正文

君若明-君若明月光

崇祯皇帝朱由检是一个好皇帝吗?

谢谢邀请。

根据《明史》记载:崇祯皇帝是继神宗、熹宗之后,最有作为的皇帝。即位之初,集中皇权,铲除大太监魏忠贤,安抚天下百姓民心。可惜天下大势已去,积习难挽,内忧外患。内有大臣掣肘、流民造反,外有边疆不稳、武将难治。兵荒四告,流寇蔓延,已经溃烂到不可救药了。但是在位17年,勤勤恳恳、殚心治理。清朝皇帝对崇祯皇帝的能力还是肯定的,“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后期继续信任宦官,任用监军,安插军队要地,举措失当,掣肘地方军队,致使军事失败,明朝灭亡。

君若明-君若明月光

《明史》是清朝皇帝组织人编撰的,当然不可能骂自己,说明朝灭亡是自己惹的祸,只能说“气数使然哉”。但是对崇祯皇帝的勤政能力,即位后集中皇权,终结宦官专政是肯定的。

君若明-君若明月光

崇祯皇帝到底是不是一个好皇帝,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毕竟1000个观众眼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潜夫认为崇祯皇帝算得上一个好皇帝,勤政治国,没有沦为其他王朝的皇帝那样曲膝求和,还是有骨气的;后期依赖宦官,固然个人心胸有限,无人可用的必然结果。

君若明-君若明月光

他在位前期还是很勤奋努力的,就是性格方面刚愎自用、多疑,不是明君也不是昏君

朱由检算不上一个好皇帝,不管怎么说,大明灭亡在他手里。但不可否认,朱由检是一个让人同情,让人尊重的一个有骨气的皇帝。

朱由检在位十七年,外有后金虎视眈眈,内有李自成揭竿而起,真可谓内忧外患,国无宁日。崇祯即位之初,也是雄心勃勃,欲重现大明辉煌。因此,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除掉一手遮天大宦官魏忠贤,随后,启用闲置在家的袁崇焕,并在平台召见,赐尚方宝剑,大胆的放权。足显其英明过人之处。

无奈此时大明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百病缠身,积重难返。况且崇祯并不是一个能力挽狂澜雄主,他已竭尽全力掌舵大明这只即将沉没的大船,十七年间,他不近女色,不怠工懒政,全身心投入到大明的复兴之中,怎奈,万历、天启留下的烂摊子,实在太大了。崇祯进了力,但并没能扭转乾坤。

在城破之时,崇祯并未苟且偷生,而是选择了自杀殉国,看看历代的亡国之君,有几个像崇祯如此血性。临死前,他还留下遗书:任贼分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一个皇帝在从容赴死的时候,心中还惦记着自己的百姓,历史上除了崇祯恐怕再无一人。

亡国之君自古以来都受人诟病,唯有崇祯让人同情敬重,因为他是一个有骨气的皇帝,一个心中装着亿万苍生的皇帝。

感谢悟空邀请!

崇祯是不是个好皇帝呢?这个真不好说。崇祯是个可怜的皇帝,但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怜的皇帝,可恨的地方必然不少。

崇祯适合做个太平盛世的守成之君,相信做的可能还不错。但是王朝将亡,大厦将倾。国家需要的是一个雄才大略的铁血君主,要有极强的政治谋略和手腕才能力挽狂澜。显然,崇祯不太合格。

君若明-君若明月光


崇祯这个人吧有德寡才,有谋无断,外宽内忌,并且急功近利。崇祯同治一直很努力,这点值得鼓励。也一直想改变,但是一直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

为了中兴明朝崇祯一直苛刻的要求自己,他也希望大臣们也能全心全意的为明朝付出。明末的官僚制度已经彻底腐朽了,这些大臣们中饱私囊。成天互相争斗都在为自己谋私,没有多少为国为民的。说白了,大臣们也就是打工的,在你这混不下去了换个人跪也是一样的。

崇祯也挺努力的,生活也特别节俭,据说龙袍都带着补丁,也没娶太多媳妇。真是一心一意的扑在工作上,但是低质量的努力是没有太多效果的。你自以为很努力,但是生活不会陪你演戏。就算你节俭的光屁股不穿衣服,没啥用,该亡国还是亡国。你中兴了明朝,你奢侈无度也搞羊车望幸那也不失为一代雄主!

明末时期内忧外患,不光要对付崛起的的后金还要对付国内的流民。崇祯当时比谁都想要议和,表面做出一副死战到底的模样,暗地里却让陈新甲同后金密信来往,商讨事宜。然而事情败露,崇祯把锅果断甩给了陈新甲,陈新甲有苦都没地说就这么被砍了。你说说跟着这样的老大,谁还愿意死心塌地的跟着你。

还有个事,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前。崇祯还有一个特别好的选择就是南迁,明成祖朱棣在迁都北京时,在旧都南京保留了一套完整的行政机构,也就是你的祖先都替你把退路想好了。这样一南迁吧,说好听点事战略转移,说不好听呢就是逃跑。

君若明-君若明月光


崇祯不愿留下背弃祖宗陵庙逃跑的骂名。 最好的办法是找个背锅侠,让他提出迁都之策,等迁都成功,再把一切罪责怪罪于他,我命保住了,面子也保住了,骂名别人背负了,美滋滋。崇祯想的很美好,还找了一个托当时的内阁首辅陈演来配合他。结果崇祯提出这件事后,那个陈演一句话不说,崇祯很生气但也没有办法。背锅的不乐意背了,自己更不愿意背了,于是南迁就此作罢。

崇祯这个人有点刻薄寡恩,不会用人而且还给这些将军掣肘。孙传庭镇压李自成,最辉煌的时候,一度让李自成全军覆灭,逼得李自成带了十多个随从逃亡。这么牛的人不会用,先是关了几年。后来烂摊子没法收拾了把人放出了,自己还瞎指挥,催促孙传庭赶紧出站。门外汉指挥老师傅结果仓促出兵,最后兵败身亡,崇祯居然还怀疑他畏死潜逃,不给他名号,也不给他家属应有的抚恤。还有卢象升也是这种待遇,力战而死为国捐躯。结果崇祯怀疑人家诈死,八十多天没给人家收尸,这个惨哦!

三纲五常具体指的是哪三纲,哪五常?

纲举则目张,纲是纲要或根本之意。儒家认为,社会运行应立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前三种人领导后三种人,领导者要给被领导者作榜样作法则。以何为法则呢?要以五常为法则。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所谓常,即恒常不变。五常即五种君子不变的品性。

三纲五常是汉朝时董仲舒提出来的对儒家思想框架的一种极简略的归纳。

《三纲五常》是春秋时代孔子提出的。先讲纲,大纲,纲目,纲领。大纲是指全部和全面的意思。纲目是打鱼的网纲绳子,目是鱼网的网眼,也叫网孔。纲领就是主导的意思,现在都叫领导。

再讲一讲常,常,常识,常态,习以为常等。也和(长久)这个词同一个意思,这些词都好理解了,不用我解释。〈三纲〉,君为臣纲,君,是指君王,也就是皇帝,他是文武大臣的总纲。父为子纲,父亲是家里所有儿女的总纲。夫为妻纲,丈夫是妻子的主导者。〈五常〉君以仁常,臣以义常,父以信常,妻以礼常,子以智。仁、义、礼、智、信,这也都好理解。说一下,父以信常,古人云:人无信,寸步难行。就是说,一个男人,如果不守信用,什么事情都办不成。

这是传统礼仪,君为臣冈,父为子冈,夫为妻冈。五常:仁义礼智信。这是封建社会为了王权炮制的忠孝礼仪,虽然有不对的地方也不能全部推翻,国家领导人是正确的,政令必须执行。反之就要考虑了。国家不是个人的,是全国的。这才叫忠。君为臣冈就是强调忠。父为子冈。基本没有太多非议。做长辈的基本都是为了子女好,望子成龙。虽然有些跟不上时代步伐但是可以理解。然而,要说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就有失公理了,虎毒不食子。至于说夫为妻冈就该改变一下了。当今社会男女平等,当然是谁正确听谁的啦!关于五常,这是社会的基础,仁义礼智信缺一不可!

五年级,学校有个活动。要每个班级抽几个人背诵三字经,然后可以在一个大型玩会上表演。要求是尽量背的多。

那时候为了能获得个名额,每天苦背三字经。三字经上有一段,简洁明了的讲解了三纲五常。

“三纲者 君臣义,父子亲 夫妇顺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

纲常伦理,又有言“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举而目张。

五常“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实际上是“三纲”的具体化。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古代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而古文今解,仍然是指导我们立于世的基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君若明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君若明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